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

一家公司不許有意見

一家公司若不允許同仁發表意見,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,船長只准自己看羅盤,禁止水手說話。起初,船似乎仍能往前走,因為風浪尚小,方向還算穩定。可是當暴風雨來臨,水手們看見暗礁卻不能提醒,船長依然執意前進,最終整艘船可能撞得粉身碎骨。

在這艘船上,水手漸漸學會沉默,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危險,而是因為說了也沒用。沉默久了,心就冷了;心冷了,手腳就懶了。到最後,船長或許還在大聲喊著「往前!往前!」,但船艙裡已空空如也,只剩下無聲的回音。

一間公司若剝奪員工表達的空氣,就等於關上了所有通風口。表面看似平靜,實際上裡頭正在慢慢窒息。沒有聲音的組織,不是因為沒有問題,而是因為沒人再願意說。這樣的沉默,不是安定,而是衰亡的前兆。

參加正式會議的基本禮儀守則

參加正式會議的基本禮儀守則

*準時到場

建議至少提前 10–15 分鐘到會場。

先完成簽到、領取資料並入座,避免臨時手忙腳亂。


*若不幸遲到

在門外等候,通常需等到講者講完一段、或主持人示意後才能進入。

進場時動作要輕,避免發出聲音。

*入座與位置

盡量選擇不易干擾他人的位置(例如靠後排或靠走道)。

不要臨時換座,避免影響秩序。

手機與電子設備

需切換至靜音或震動模式。

避免會中滑手機、講電話或製造噪音。

*聆聽與互動

專心聽講,避免竊竊私語。

若有 Q&A 環節,等主持人開放再舉手發言。

提問簡潔,避免與講題無關的長篇討論。

*中途進出

若需暫時離場,請在段落或休息時進行。

再入場時要輕聲安靜,不要打斷會議。

*服裝儀容

視場合而定,但建議以整潔、莊重為主。

學術場合或正式會議可選擇商務休閒(business casual)即可。

只是覺得這樣比較好看

有一家公司,就像一支交響樂團。樂團裡有鋼琴家、小提琴家、長笛手,個個都是專業音樂人。可是,指揮卻不懂樂理,只會拍手大喊:「快一點!慢一點!響一點!」他不懂旋律結構,也不懂樂器特性,只覺得「這樣比較好看」。
於是,小提琴家被要求用弓拉出打擊樂的聲響;長笛手被迫像小號那樣吹得刺耳;鋼琴家甚至要在中場跑去敲三角鐵。樂手們明白這樣做絕對會跑調,但又不能違抗,只能硬著頭皮照辦。結果演出當天,音樂亂成一團,指揮卻自豪地鞠躬致意,說:「看,我帶領得多好!」
真正懂音樂的人聽了,只能搖頭離席。留下的樂手心裡清楚,這樣的樂團,遲早會沒有人願意再登台。

有無意見對照表

組織文化對照表

面向有意見文化(健康組織)沒意見文化(高風險組織)
決策品質多角度思考,避免盲點,決策更穩健只靠少數人拍板,錯誤無人糾正
創新能力員工敢提出新想法,形成突破契機沒人敢建議,公司逐漸落後
員工士氣感覺被重視,有參與感與成就感感到壓抑,心冷手懶,只做最低限度
人才流動吸引並留住有想法的人才優秀員工離開,留下沉默或被動的人
組織韌性危機時能快速集思廣益,找到解方高層獨斷,容易在挑戰中翻船
長遠發展形成正向循環,具備持續成長力表面穩定,實際逐步走向衰亡


順從者討喜但危險

在一間公司裡,總有那麼幾個人,什麼話都不多說,主管吩咐什麼就做什麼。表面上,他們看起來乖巧討喜,永遠不惹麻煩。主管喜歡他們,會點頭微笑說:「這樣就對了。」同事也不會被他們挑戰,辦公室似乎和諧安靜。

可仔細一看,這些順從的人就像影子般,跟隨光源而動,永遠在旁邊,但無法照亮前路。真正的想法和專業被壓抑,只剩下表面上的和諧。公司短期內可能覺得一切順利,但當危機來臨,沒有人敢提出建議,船就容易撞上暗礁。

順從者討喜,但組織不能只靠影子存活。長久下來,沒有聲音的地方,就缺少了生命力與創造力。表面的和平,其實是沉默的警訊。

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企業

一間缺乏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企業,就像一片沉寂的森林,樹木排列整齊,但沒有鳥鳴、沒有風吹過葉子的聲音。員工習慣沉默,好的點子無法被提出,問題也只能在暗處累積,企業表面看似平靜,實則日漸僵化。

要讓這片森林重生,首先需要 開放的文化。每個人都應該敢說話、敢嘗試,哪怕犯錯也不被懲罰,這樣才能激發創意的火花。其次要有 制度支持,把員工的好點子變成實際行動的路徑,例如內部提案制度、跨部門合作或創意討論會,讓創新不再停留在腦海,而能落地實行。

最關鍵的是 領導力的轉型。主管不再只是下達命令的人,而是傾聽者、資源提供者和夥伴。當領導者願意接受建議、承認失誤,員工才會放心表達意見、積極投入。

當聲音被聽見、想法被重視,企業就像森林迎來春風,鳥兒開始鳴叫,嫩芽破土而出,整個組織也重新煥發生命力,充滿創造力與活力,迎向更長久的成長與未來。

缺乏創造力及生命力小劇場

場景:一間沉悶的辦公室,窗外天氣陰沉,員工低著頭,各自忙自己的工作。

小林是團隊裡的資深工程師,他心裡有很多改善方案,但每次提出都被告知「照規矩做就好」。同事們也學會了沉默,不敢多說一句話。主管只在一旁看報表,偶爾吩咐新任務,從不聽建議。辦公室像一片死寂的森林,沒有聲音,也沒有活力。

一天,新任主管小張上任了。他召集大家開會說:「我想聽聽你們的想法,哪怕是最小的建議,也可能改變我們的工作方式。」小林猶豫了一下,終於把長久以來的改進方案講了出來。其他同事也開始踊躍分享意見。小張耐心聆聽,並指派資源讓好的想法實際試行。

幾個月後,辦公室煥然一新。員工之間開始互相討論、互相激發創意;小林的方案成功提高了效率,大家都感到被重視。整個團隊像森林迎來春天,重新充滿生氣,每個人都願意發聲,組織的創造力和生命力也隨之甦醒。


為什麼覺得自己是貴族?

「她含著金湯匙出生」、「她天生氣質好」、「她一直很有自信」——這類話我們常聽見,甚至自己也曾說過。但你可曾想過,這些現象其實並非天生注定,而是來自後天的人為塑造與環境互動的結果。

有些人從小家境優渥,備受家人疼愛與呵護。這樣的成長背景,讓她在潛意識中相信世界是友善的,生活沒有什麼難題。因此,她不需為瑣碎日常煩憂,反而能把心力集中在她真正感興趣的事物上。她若喜歡繪畫,家人支持她去拜師學藝;若對寫作有熱情,就能全力投入;想從商,也有資源讓她學習經營。如此一來,她在各方面容易取得成果,進而增強了自我肯定與自信心。

漸漸地,這樣的人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,彷彿天選之人。但實際上,她的自信與優勢並非與生俱來,而是從小環境給予的支持與正向回饋累積而成。

除了先天的特殊限制,大多數人出生時條件其實差異不大。真正拉開差距的,是後天的環境、教育與人際互動。明白這一點,我們便能不再羨慕他人「天生」的光環,而是回頭建構屬於自己的成長土壤。

為什麼討厭別人?

討厭有兩種情緒,一個是「嫉妒」產生,另一個是「不認同對方的行為或性格」。比如說:有的人說話喜歡比手劃腳,有的人卻最是討厭說話動手動腳。再例如說,有些人生性吝嗇,有的人十分厭惡小氣的人。

第一種因嫉妒產生的「討厭」比較容易化解。因嫉妒產生的「討厭」,大多是人為因素,嫉妒大多是有人喜歡「曬美好」。被嫉妒者,通常喜歡表現出「我很富有」、「我很幸福」、「我很有成就」……。妳感覺到,背後有一股涼意嗎?

其實世間除了至親,罕見有人為了妳的富有、幸福、成就感到高興的,反而大多是見不得別人好。化解的方式是,被嫉妒的當事人,表現出「其實我沒那麼好」,就得以稍微緩解。

因「不認同對方的行為或性格」而被討厭的,當中的原因,大部分是因表現與別人不同而導致。

化解的方法,就是讓自己跟其他身邊的人看起來一樣,就能消除。

比如說,今天與妳約會的友人,很著重打扮,妳就必須好好打理自己,才能讓她覺得妳重視兩個人的約會。反之,若與妳約會的友人比較隨性,妳就必須比較隨性的穿著,讓約會沒有隔閡。

只要了解被討厭的原因,相信不難擺脫被人討厭的窘境。

為什麼不會幫失意的人?

為什麼人不會幫助一個失意的人?

現實生活是,人會幫助一隻受傷的小動物,卻不會幫助一個失意的人。因為小動物可愛,失意的人並不可愛。

小如就是一個失意的人,面對母親中風、工作職場與上司不合、被記大過、身體健康狀況頻頻。使她不禁懷疑,是不是父親的墳,風水有問題。

但,無論小如做什麼,都無法扭轉形勢。忽然小如明白了,這是運,這是命。無論自己能不能跨過去,天地間,都無人在乎。不論受了什麼傷,都必須表現得正常、普通。

面對吹毛求疵的上司,以及老邁重病的母親,小如只能工作時陪笑臉;照顧母親時,耐住性子,壓縮式的生活模式,讓小如看起來異常的正常。知道自己嬉笑怒罵的人生已成過往,差點丟了工作的她,告訴自己,要撐下去,才能維持生計。

如果能認知「人會幫助一隻受傷的小動物,卻不會幫助一個失意的人」,無論別人擺出什麼譜,妳都能猶如走出車站看到熱鬧市集般,開心面對。


為什麼能寫成一本書?

有網友曾問我:「要怎麼樣才能完成一本書?」我回答她:「用承諾寫出來。」這不是客套話,而是我個人真實的經歷。

我的第一本書《老後讓自己過上好日子》,其實源自於對父親的一個承諾。父親在世時曾希望我寫一本關於退休生活的書,我答應了他,卻沒來得及在他有生之年完成。父親過世後,我陷入一段長時間的悲傷,這本書也就暫時擱置了。直到六年後,我才重新拾起筆,為了兌現那個未竟的約定,終於完成這本書,也像是一種遲來的告別。

而我的第二本書,則是從一段遊戲人生出發。有一段時間我沉迷於手機遊戲,還一度認真地加入戰隊、每天與戰友們並肩作戰。在虛擬世界中,我遇見了一群性格鮮明的朋友,大家稱我為「蘇格拉底」,開玩笑要我記錄這些精采的故事。我當場答應了,並真心想將這段難得的友情留下紀錄。

於是,為了實現這些承諾,我開始認真寫作,也因此誕生了第二本書。一本書的誕生,不只是技巧或靈感,更是一份信守承諾的力量。

身兼數職

當妳覺得生活壓力沉重、心力交瘁時,這往往代表妳需要一點私人空間與個人時間來喘息。壓力的來源通常是來自四面八方的任務與要求──這邊(A)叫妳處理一件事,那邊(B)又急著要妳幫忙另一件事。當妳被夾在中間、分身乏術時,不妨試著靈活運用「用A擋B、用B擋A」的策略,讓妳自己爭取到寶貴的空檔,好好處理手邊真正重要的事務,或單純讓自己喘口氣。

舉例來說,若有一場A的會議其實不太重要,妳也不想去,但又想不出婉拒的理由,這時不妨安排一個B的任務──例如一件只需要十分鐘就能完成的小事──並預留兩小時的處理時間,如此不僅有「正當理由」避開無效會議,也為自己爭取了一段可靜心整理思緒或清理積壓工作的時間。

在面對各種外在壓力的同時,也別忘了為自己設一道保護牆。善用時間,妳可以更有效率地處理瑣事,同時留下一點空白,給自己的心靈一個休息的機會。妳可以試試看,真的會有所不同。

為什麼自大

經常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周遭,經常在一種自我意識中,自我膨脹著。比如說,第一志願的優秀學生,覺得自己出類拔萃,事實上,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。

小婷,是一個十分受上司賞識的人,因此她與公司的高層,總是關係密切。她談到,美國總部高層有一位主管,十分賞識她,所以她在總部說話及決策「喊水會結凍」。

近日,她自美國分公司,申請調回台灣分公司,以便照顧父母。回國時,因為接手台灣分公司,總是有些人事的變動與不服。有一次,她眉飛色舞的談到「我啊!跟總公司的總裁這麼好,這些人居然不知道我是誰!」她母親在一旁,冷不防的問「妳是誰啊?」(言下之意是,妳以為妳是誰?)。小婷一時語塞後,哈哈大笑起來,自問「對啊!我是誰……?」

人經常自以為偉大。

人際是一種客服


為什麼人際是一種客服?
如果妳不能左右別人怎麼想,就把人際當成客服吧!
如果有人當面辱駡妳,妳會如何應對?駡回去?吞下去?扭頭就走?
如果有人當面誇讚妳,妳會如何應對?開心的笑?屁股翹起來?
如果有人當面與妳爭辯某個問題,你會如何應對?拿出辯論的才能好好爭辯?剛好找到時機好好教育她一番?
這是人際經常遇到的景況,請妳將人際當成一種客服。
相信妳一定打過客服電話,電話那頭:「這裡是佩佩,很高興為您服務...」,先將親和態度擺出來,讓對方覺得這裡會「很和善的為妳解決問題」。也因此,在打客服電話時,聽到機器聲音就很不悅,想快些「為您轉接客服人員,客服人員轉接中...」。
如果有人當面辱駡妳,請將人際當成一種客服。
客服說:「很抱歉,公司的規定是這樣,但我會將您的意見反映給公司。」
人際上你可以說:「很抱歉,我必須請示主管,我會將您的意見反映給主管,並儘快回復您。」
如果有人當面誇讚妳,請將人際當成一種客服。
客服說:「感謝您的回饋。」接著她會推動公司的行銷方案,比如:明日會有保險行銷電話,再請您聽聽看有沒有需要。
人際上你可以說「感謝您的肯定」,接著說「我剛好有一項問題要請教您....」。
如果有人當面與您爭辯,請將人際當成一種客服。
客服說:「妳好,明白您的需求了,但因為過去的解決方式是...」 接著提出解決方案,比如:我會再寄一次資料至您登記的地址、稍候傳送簡訊至您的手機號碼,您可以依簡訊資料辦理。
人際上你可以先仔細聽對方需求,說:「我了解您的問題是無法使用那個功能」接著說「您能說明您如何使用的嗎?」她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說明使用過程(順便發洩),此間,你得到時間思考。
以上三個方式的客服,妳可以套用在你的日常,幫助妳沒情緒的處理人際。

一家公司不許有意見

一家公司若不允許同仁發表意見,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,船長只准自己看羅盤,禁止水手說話。起初,船似乎仍能往前走,因為風浪尚小,方向還算穩定。可是當暴風雨來臨,水手們看見暗礁卻不能提醒,船長依然執意前進,最終整艘船可能撞得粉身碎骨。 在這艘船上,水手漸漸學會沉默,不是因為他們不知...